一直在知识产权界饱受争议和指责的“专利流氓(patenttrolls)”近来的日子可能会有些难受。日前,针对“专利流氓”在美国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将采取5项行政措施打击那些通过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的“专利流氓”。
据悉,这5项措施具体包括:要求专利持有人公开专利所有人;要求国会通过立法,对滥用专利的诉讼当事人进行制裁;要求美国专利商标局培训一批检察官;控制利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来解决专利纠纷的频率;希望国会改变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某些法律标准,在聘用法官时具有一定的弹性。
事实上,“专利流氓”一词最早就来源于美国,美国也因此被称为“专利流氓”的发源地。有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里,在美国提起的专利诉讼案件数量每年都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而美国公司每年用于专门应对“专利流氓”诉讼的费用约为290亿美元,如何应对“专利流氓”的侵扰成为不少美国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专利流氓”的出现,给美国经济的正常秩序带来不小的影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总统奥巴马会如此重视,亲自下令对“专利流氓”出重拳进行整治了。
“对这一结果我早有预料,事实上,‘专利流氓’目前的势力已经逐渐影响到全球各个国家,所带来的危害大有蔓延之势,只不过目前对美国的影响最为突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究竟对约束和制裁“专利流氓”能发挥多大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结果还不能太过于乐观。陶鑫良强调,如何有效遏制和震慑“专利流氓”的挑战,对于各国来说都是一项新的尝试,之前没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参考。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只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摸索中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
不仅仅是美国的公司遭受“专利流氓”袭扰,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成为国外“专利流氓”的“盘中肉”,中兴通讯、华为、联想、海尔等企业都有过和“专利流氓”较量的经历。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美国政府对“专利流氓”实施制裁和约束,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企业也将从中受益,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专利流氓”的气焰,从而有效降低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专利陷阱”的概率。
然而,在陶鑫良看来,美国政府的这些举措主要还是基于其国家自身经济秩序和本国企业利益考虑的,一些措施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缓解国内企业遭遇“专利流氓”的风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排除国外“专利流氓”会把目光和视线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身上来。
实际上,“专利流氓”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很多国家,尽管在我国表现得还并不十分明显,但一些“流氓”已经在收购专利储备弹药。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层面,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如果不及时做好防范与应对,一旦其开始大规模、频繁诉讼,必然会给我国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该从美国政府对“专利流氓”采取制裁措施的思路上得到些启发,并结合我国自身国情,逐步完善和调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一方面我们强调要保护知识产权,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抑制和防止知识产权权利的滥用。”陶鑫良表示,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禁止他人侵犯和假冒专利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把双刃剑,适度保护将促进技术创新,过度保护则将导致市场垄断,因此需要相应的法律来制约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
陶鑫良强调,无论“专利流氓”遭遇何种打压,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他们都会不惜任何代价,选择铤而走险,因此,“专利流氓”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治和消除的。而一旦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瑕疵和漏洞,将势必为“专利流氓”的生存提供空间,因此,在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应对“专利流氓”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从完善立法的角度去防范。